2009年4月25日星期六

我們都是在屋村長大的

我和波比先生, 都是在公共屋村長大,
三四百呎的家, 住了四個人,
客廳就是睡房, 騎樓又變了廚房, 小小的廁所只可淋浴, 大概要去到別人家才知什麼是浴缸,
沒有讀過名牌中小學, 沒有學過十八般武藝,
但自己的努力加少少的恩賜, 今天我們都可擁有一個舒適的家。

有時候談論如果將來有個小朋友, 要換大點的屋, 請個工人, 要搬去好的校網, 要學到十項全能,
但其實, 我們都不是這樣長大的,
當然, 如果你好好安排了以上一切, 小朋友的路會比他人好走,
但是, 就造就了很多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小朋友, 覺得生活上爸媽給予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

星期日的港台節目, 訪問了「Y 世代」的年青人,
有父母的護蔭, 一個大學畢業生 = 無所事事的失業青年,
因為不用養家, 還有人養, 所以不愁沒工作,
最頂唔順佢阿爸:「大不了就供佢讀多個 Master 先」,
我實在不明白「沒工做而去讀 Master 的理論」,
更不明白那年青人都廿幾歲, 怎麼好意思還要攤大手板向家人要錢。
失業率高企? 我始終不相信你肯做會無工做!

波比老細的小朋友向他說要買一部 i-Phone, 理由是其他同學人人都用 i-Phone,
老細頭痛非常, 買抑或不買? 如何向小朋友解釋不買的原因?

太豐富而又垂手可得的一切, 滿足於現狀,
現今的小朋友還知道要像自己的爸爸媽媽, 靠自己的努力去拚博一切嗎?
所以給予小朋友多或少, 要好好衡量~

住屋村的, 也可成十優狀元; 住九龍塘的, 也可以一無是處。

1 則留言: